阅读提示
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主要展现在提出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政治指导作用;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坚持走群众路线,促进抗战社会动员;推动抗日根据地制度建设,构筑新中国政权雏形。
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持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牺牲最多的民族解放斗争,也是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斗争。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主要展现在政治方向、战略策略、组织动员、制度建设等方面的坚强领导。
提出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发挥政治指导作用
从1935年到1948年,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共中央所在地,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政治指导中心和中国人民解放斗争的总后方。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指导作用,集中体现为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团结抗战大局。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率先举起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全中国工农劳苦民众“一致动员武装起来,给日本强盗与一切帝国主义以严重的回答”。1933年1月26日,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以中共中央的名义,发出《给满洲各级党部及全体党员的信》,指出要“尽可能的造成全民族的(计算到特殊的环境)反帝统一战线”。这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立全民族反帝统一战线的主张。1935年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起草《八一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抗日。同年12月,瓦窑堡会议正式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决策。1936年12月,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帮助下,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十年内战局面基本结束,国内和平初步实现。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承认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至此,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终形成。
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提出“坚持抗战、团结、进步”三大方针,毛泽东将其概括为“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口号。针对国民党反共摩擦,中共采取“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功实践,使中华民族的抗日力量空前壮大。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指出:“没有中国共产党的努力,没有中国共产党人做中国人民的中流砥柱,中国的独立和解放是不可能的。”这段历史充分证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抗战中发挥的政治指导作用。
制定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战略总方针,为抗战胜利指明方向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根据中日双方的基本特点,旗帜鲜明地提出全民族的全面抗战路线以及持久战和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为夺取抗日战争胜利提供了科学的战略遵循。
1937年8月,中共中央召开洛川会议,分析了全国性抗战开始后的新形势和战争的持久性,指出争取抗战胜利的关键是实行全面抗战路线。毛泽东强调:“我们主张全国人民总动员的完全的民族革命战争,或者叫作全面抗战。因为只有这种抗战,才是群众战争,才能达到保卫祖国的目的。”
面对中日双方悬殊的力量对比,国内在抗战发展趋势问题上出现了两种错误倾向:以汪精卫为首的投降派鼓吹“抗战必败、再战必亡”的“亡国论”;而以蒋介石为代表的部分人则抱有依赖外援、幻想速胜的“速胜论”观点。这两种错误主张严重干扰了抗战大局,亟须从战略层面予以澄清。在此背景下,1938年5月,毛泽东发表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论持久战》,科学系统地阐述了“抗日战争为什么是持久战”以及“怎样进行持久战”这一战争指导的核心问题,为全国军民指明了抗战胜利的正确道路。在这一战略思想指导下,敌后抗日根据地军民创造性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游击战术,包括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灵活机动的作战方式。据统计,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累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含日军52.7万余人),破坏日军交通运输、通信等后勤设施,使日本侵略者深陷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坚持走群众路线,促进抗战社会动员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群众路线是凝聚民族力量、夺取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在这一路线指引下,党通过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将千百万分散的个体组织成为坚不可摧的抗战力量,实现了军民团结如一人、试看天下谁能敌的宏伟局面。
在波澜壮阔的群众抗战运动中,妇女力量的觉醒和参与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指出:“假如中国没有占半数的妇女的觉醒,中国抗战是不会胜利的。”1939年2月,中共中央书记处专门作出《关于开展与加强妇女工作的决定》,从吸收女党员、培养女干部等多个维度推动妇女工作深入开展。在党的号召下,根据地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抗战洪流。她们不仅组织起妇女救国会、儿童团等团体,还成立了战地救护队、妇女自卫队等组织,活跃在抗战的各个领域。广大爱国妇女以极强的毅力和勇气,撑起了抗日根据地的“半边天”,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巾帼壮歌。
推动抗日根据地制度建设,构筑新中国政权雏形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虽在军力装备上处于劣势,却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这既源于党正确的政治指引和战略方针,更因其创建了新民主主义社会的基本政策,使根据地成为政治民主、民族团结、经济发展、政府廉洁的典范。
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根据地推行了一系列制度建设,包括政治上实行“三三制”,建立参议会制度;经济上开展减租减息、大生产运动;文化教育上,创办多座大中小学校和科研院所,组织大批知识分子参加国民教育工作。以民主政权建设为例,1940年7月,毛泽东在《团结到底》一文中首次公开提出“三三制”的政权主张,即共产党员在政权机关中仅占三分之一,其他主张抗日民主的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三分之二。这一制度创新为统一战线提供了政权保障。陕甘宁边区作为“三三制”政权建设的典范,在民主政治建设方面率先垂范。1937年5月颁布的《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确立了妇女选举权制度。1939年修订的新条例进一步明确规定:“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岁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差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这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立法,不仅以法律形式保障了妇女参政权利,更彰显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广泛代表性。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抗日根据地,以其政治清明、蓬勃生机,成为全国进步青年心驰神往的圣地;海外华侨领袖陈嘉庚在考察国共两区后,由衷感叹“中国的希望在延安”;持中立立场的美国驻延安军事观察组成员,在实地考察后也得出结论,中国共产党代表着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是中国共产党发挥中流砥柱作用的伟大胜利。在新的历史征程上,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奋勇前进。
(李亚男、王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诚多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